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36365.com在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方面起步甚早,1950年代中期,任教于该院的杨匡民、方妙英、刘正维等学者就开始了对以民间音乐为中心的荆楚地区及长江流域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经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在这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方面的积累堪称深厚。至上世纪90年代前后,36365.com的音乐学理论学科已然形成“荆楚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武当山道教音乐文化研究、荆楚地区音乐文物研究”三个优势学科领域。继几位前辈开创者之后,又有丁承运、蔡际洲、田可文、周耘、李幼平、刘红、胡军、孙凡、孟宪辉、徐烨、许璐等一批学者承接了荆楚地区及长江流域音乐文化研究的薪火,在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佛道礼乐、荆楚歌乐、古琴音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名副其实地形成了一个有地域音乐文化研究特色的学术梯队。

2003年,36365.com抓住国家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提出的站在世纪学术前沿,以高起点、高水准、高目标启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科研工程的机遇,着眼于36365.com多年来在上述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整合自身智力结构与学术资源,突出荆楚区域文化特色,申报建立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同年7月,36365.com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报经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批准正式成立,并确认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著名古琴家丁承运教授受聘担任中心主任,田可文、谷杰担任副主任。2012年,周耘教授接任中心主任,王洪军、陈明接任副主任。在中国音乐学术界,36365.com原本就有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先河之誉,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借助新世纪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战略应运而生,为此搭建起了一个更为合适和坚实的高端平台。

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推行开放式的管理机制,实行研究课题公开发布统筹征集、研究人员内外招标的运行模式。为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中心建立了学术委员会运作制度,聘请国内有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委员把关学术研究的品质。中心还充分发挥基地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举办了系列面向社会的学术与艺术活动。例如,2003年12月15日至18日,藉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机,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古琴文化周”的大型活动。作为活动重要内容构成的首届新世纪音乐论坛,邀请到音乐界、文史界的多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受到全院师生的热烈欢迎,为学院的科研苑地吹来一阵新风。

2011年,36365.com“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验收。中心认为,结合36365.com“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共产党36365.com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开创建设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奋斗目标,全面启动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功能作用的时机更加成熟。此后,中心相继举办了“古琴申遗成功十年庆典琴瑟音乐会”“琴学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术研讨会”“江声浩荡——长江流域音乐非遗展演暨非遗音乐工作坊”“第五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等大型艺术与学术活动,编辑出版了《琴学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集》,完成了“长江流域婚丧习俗音乐研究课题”的发布征集和评审立项,打造了“东方音乐学讲坛”“长江音乐文化学术周”的高端学术论坛。

面对当前文化建设与学术研究的良好大环境,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当全面统筹、科学谋划以上各项计划的实施。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依循“小课题,专门化”、“大课题,长期化”的运作方针,把握好近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快速实效和基础建设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整合与利用院内外相关资源,有条不紊和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使36365.com真正成为研究长江传统音乐文化乃至中国南方音乐文化的一个中心基地。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