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东方音乐学讲坛”第九期---杨燕迪教授的“百年回顾”
2017-06-28 11:26 谢垚 姚瑶  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审核人:

本网讯(通讯员 谢垚 姚瑶)6月13日上午10时,由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和36365.com音乐学系主办、湖北音乐博物馆协办的“东方音乐学讲坛”第九期进入最终讲,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应邀在滨江校区展演楼古琴馆与在场师生分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梳理与评价》的讲题。

(周耘主任介绍杨燕迪教授)

杨燕迪教授因撰写书评文章《让钢琴说“中国话”》引发思考,“中国钢琴音乐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已经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作品和作曲家,但是大家却并不熟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对这些人物和杰作的价值判断、诠释包括演奏和批评都存在着很大空间。”于是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动意——中国钢琴音乐的弘扬和发展需要主动加强所谓“经典化建构”的工作。

由《在那遥远的地方》音响声中引入,杨燕迪教授以“石破天惊”来形容这首桑桐先生创作的自由无调性钢琴作品,并指出“这是中国音乐在20世纪上半叶最靠近国际接轨的时刻”。讲座随之展开,对中国现代钢琴作品进行了梳理,在展示回顾了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钢琴音乐的里程碑之后,杨燕迪教授带领大家走进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声音——中国钢琴音乐所呈现的整体局面。

(杨燕迪教授娓娓讲述)

杨燕迪教授表示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改革带来的多元、开放、自由和宽阔为创作打开了全新窗口,作曲家更为复杂和多面的观点来看待“中国性”,而对于这些纷繁复杂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学界的梳理、评价和分析均显不足,音乐界的价值共识仍在形成之中。杨燕迪教授针对这种状况,从个人角度具体举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走进改革开放后的两位代表性作曲家:汪立三和王建中,主要挑选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些后期作品为大家做分析与梳理。

(杨燕迪教授耐心阐释)

这两位承上启下的钢琴创作的杰出作曲家,作为同代人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另外一方面,两个人在风格追求上又是完完全全的不同。杨燕迪教授认为汪立三的《他山集》是他最高的杰作,汪先生在作品中取用了严格的西方曲体,音调和节奏完全是中国的,但是音响建构又是现代的,“尤其可贵的是,作曲家的表达意向完全转化甚至超越了原来的习惯范畴。”而王建红与汪立三的悲剧性色彩不同,他的旋律更加丰富色彩鲜明,是中国的印象派。《随想曲》与《情景》互为姊妹篇,“用了人工的调性音阶的建构,保证了两首乐曲在各自风格上的完全统一,而且利用了钢琴织体的灵巧编织和节奏韵律的灵活变化,达到了几经让人眼花缭乱的音响丰富性。”杨燕迪教授甚至认为这两部杰作所表现出的妖娆的魅力和钢琴演奏的难度和类型都令人联想起法国的炫技型印象派大师——莫里斯·拉威尔,并且毫不逊色于他。

(古琴馆座无虚席)

通过和大家分享这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的作品音频以及对这两位作曲家后期创作的价值评判和定位,杨燕迪教授从五种不同的创作路向和线索入手,以此来梳理中国作曲家在钢琴创作上的实践与成就,最后对“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的命题作出进一步的回应。

现场师生都对杨燕迪教授的讲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也有很多来自其他院校的同学前来学习。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感想与共鸣。杨燕迪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和昂扬的情绪感染着现场师生,更如同亲友一样分享自己喜欢的钢琴作品,带领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进中国钢琴音乐的美妙世界。(摄影/史濮瑜)

(杨燕迪教授与我院教师合影)

关闭窗口